close

 1700年野生古樹茶王5.jpg  1700年野生古樹茶王4.jpg 1700年野生古樹茶王9.jpg1700年野生古樹茶王8.jpg 1700年野生古樹茶王11.jpg 1700年野生古樹茶王12.jpg 勐海南糯山又稱孔明山 1957年,勐海南糯山樹齡800年以上的栽培型“茶樹王”被發現後,證明了中國和被認為是“世界茶源地”的印度一樣,800年前就有了栽培茶葉的歷史。而那時,與有野生茶樹存活的印度相比,中國還不能證明就是茶葉的故鄉。

      在中國茶葉界專家們不懈的努力下,樹齡逾1700年的野生茶樹王,於1961年在勐海縣巴達山的原始森林中被發現。世界茶葉發展變遷的歷史由此得以正本清源——中國雲南境內的瀾滄江中下游地區,才是真正的世界茶葉源產地。  

     1992年,樹齡1000年左右的過渡型茶樹王,又在普洱市瀾滄縣的邦威茶山被發現,從而使得茶葉在中國由野生過渡到栽培型的歷史,得到完整的呈現。三棵“茶樹王”的陸續現身,讓勐海和瀾滄兩地,成為了國內外茶人朝拜“茶祖”的聖地。族譜推算鑑定800歲“茶樹王”   

      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理事、西雙版納州茶葉協會常務副會長曾云榮研究員介紹:1957年,勐海縣南糯山村民發現在南糯茶山半老寨的半山密林中,有兩棵古茶樹特別大,直徑1米多,明顯比周圍的古茶樹粗壯、高大。當時的雲南省茶葉研究所立即派出專家組,發現在一片密林中的古茶樹群落中,這兩棵巨大的古茶樹確實罕見,為此,還特邀了當時的蘇聯專家一起鑑定。  

    起初,大家採取年輪鑑定的方式,將兩棵巨型古茶樹中的一棵齊根鋸斷。沒想到的是,古茶樹鋸開後,根本無法從其紊亂的年輪上鑑定出其樹齡。專家組經過多次協調,在附近的村寨走訪徵詢鑑定這兩棵古茶樹的辦法。半坡寨的一名哈尼族老人介紹說,根據族譜記載,這裡的哈尼族村民從元江渡過瀾滄江遷移到此之前,南糯山就有原住的璞人(布朗族居民)在這一帶種植茶葉。後來,哈尼族遷入後也一直保持著種植茶葉的生產方式。而這些森林中的古茶樹,很多是在哈尼族的祖先遷入前就已經存在了。  

      專家組根據哈尼族父子連名的習俗,通過族譜推算法,推算出從南糯山哈尼族的第一代沙歸至1957年,這裡的哈尼族居民已經足足繁衍了55代,由於哈尼族的婚育年齡一般在18至20歲左右,以此計算,時間至少也在1000年左右。最終,專家根據哈尼族老人“這兩棵大茶樹是祖先沙歸栽下的”說法,參加鑑定的中蘇專家最終得出了一個較為保守的結論:目前這棵還存活的巨型古茶樹,樹齡至少在800年以上。

儘管如此,這棵被鑑定為800歲的栽培型古茶樹,還是當之無愧的成為了中國境內發現存活的樹齡最長的茶樹王,也稱“沙歸茶樹王”。

此時,儘管在中國的境內還沒有野生茶樹被發現,但至少南糯山800年茶樹王的出現,成為了中國植茶歷史悠久的見證,也使南糯山進一步確立了世界最早的茶葉栽培中心的地位。

 

師傅 普洱茶收藏.分類.茶友講述.自綴 - 網路文章

普洱茶誌/ 2014年9月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謝師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